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談醫療衛生報道 |
| 發布日期:2007-01-09 11:01:34 |
找準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平衡點
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衛生部門和媒體醫療報道的共同目標,那么醫療衛生報道如何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為此,本刊記者10月17日采訪了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
毛群安:首先應該肯定媒體醫療報道的功勞,老百姓日益關注與切身利益相關的衛生工作,媒體是衛生部門與老百姓溝通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老百姓的意見和行政部門的意見能得以表達和溝通,媒體功不可沒。 目前醫療報道不僅在量上節節攀升,內容反映面上也越來越寬泛,過去少有人關注的問題也正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如醫療技術、醫療風險、醫患關系等越來越受到重視,改變了過去媒體多關注醫療費用的局面。媒體大多能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在重大報道和日常報道中都越來越注重策劃,這是很好的趨勢;但同時存在著一些問題。 中國記者:請您從衛生管理的角度,談談媒體的醫療報道存在哪些比較普遍或是突出的問題? 毛群安:總體上講,媒體的醫療報道比較客觀、公正、理性,特別是很多主流媒體在把握報道的量和角度上都較為恰當,但有一些不好的傾向值得引起注意。 一、過度炒作。有些媒體喜歡對特殊個案或者不是很常見的情況多加報道,過度的報道往往會讓人產生事態很嚴重、是當前主要問題的錯覺,而實際并非如此。媒體無形中不自覺的炒作,給公眾造成錯覺,認知出現偏差、失實。另外,有少數媒體出現虛假報道。媒體生存競爭激烈,我們也不能求全責備,但要對他們加以引導,努力避免出現虛假信息。 二、過度追求吸引讀者眼球。報道如負面等能引起轟動效應的事件。比如醫患報道,以一家醫院為例,負面事件畢竟是其工作中的極少數,絕大多數還是為老百姓把病治好。但一件醫療糾紛報道可能使該醫院的名字一年中在媒體上出現上百次。負面報道強勁的沖擊力和影響力,即使它做一百件好事也無法挽回其聲譽損失。 同樣整個衛生行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曾有過一個行風評議調查,問題是今年以來你是否到醫院看過病,評價如何?結果去看過病的人大部分對醫院評價好,而沒去醫院看過病的人對醫院評價差,這和媒體為吸引讀者眼球,老是盯住典型案件的負面信息不無關系。 三、妄下結論,不尊重醫療衛生規律。特別是公共衛生事件,如傳染病,我們對新發傳染病的認識有個過程,即使是已識別的傳染病,對其預測也具有不確定性。而當出現新病情,媒體片面追求時效,希望立馬就有結論;如果沒有,媒體甚至自己做結論,不當的“媒體診斷”則可能引發恐慌。去年發生的安徽泗縣疫苗事件,有一些記者在專家的技術鑒定還沒有出來的情況下,沒有根據地自然聯系或者引用一些人士的話,馬上下結論說疫苗是“毒疫苗”。有關安徽泗縣疫苗事件的報道量僅次于非典,致使很多地方暫停疫苗接種,家長不敢給孩子接種疫苗,對正常計劃免疫工作造成了不小影響。而最終鑒定結果表明這是違規集體接種甲肝疫苗引起的群體性心因性反應,疫苗沒有問題,但這個時候媒體就不感興趣了,大多數媒體輕描淡寫地簡單報道,這樣的處理方式是不合適,而有害的。
毛群安:媒體應該承擔起社會責任,避免過度集中的負面報道對公眾的誤導,致使整個行業受傷。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問題,出現負面報道說明媒體在對醫療工作進行輿論監督,對促進行業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因此應該歡迎媒體監督。但也要注意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總量比例上的平衡,避免使老百姓以偏概全、形成對全局認識的偏差。這不是說讓記者不要或者少進行輿論監督,輿論監督非常重要,記者常常能幫助發現問題,比如目前 “紅心”鴨蛋問題,就是源于記者的發現。 怎么把握好對醫藥衛生報道的總體平衡,需要記者、媒體認真思考。我認為《人民日報》在這點上做得比較好,能準確抓住報道重點,注意政策解讀,實際工作中問題的揭露,及時刊發比例適中的正面、負面信息,十分注重對輿論的引導。如在社區衛生報道中,《人民日報》做了系列報道,包括系列評論,有成功典型,有存在的問題,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全面的報道體系?,F在很多媒體報道重大衛生問題越來越注重策劃,這是好現象,衛生部也會根據媒體報道需要,協助媒體進行深度報道,分析問題,尋找對策。 整體的輿論氛圍是由各個媒體的輿論氛圍組合起來的,媒體報道的目的就在于讓整個行業健康發展,對社會做出貢獻,其他行業亦是如此,持有公正、客觀、理性的態度,才能全面認識一個行業整體。
毛群安:一、媒體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多做政策解讀和宣傳。向公眾宣傳醫療的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醫學還有很多未知領域,醫生是高強度的知識密集型職業。比如醫療體制改革,媒體首先要對改革進程有透徹的政策解讀,正確把握。有些媒體、專家不顧我國國情和經濟基礎,把老百姓對醫改的期望值抬得很高,說一些達不到的要求。媒體應該積極溝通行政部門了解醫改動態,獲取各方支持。比如,面對“醫鬧”事件,如果媒體報道不當,事情就可能會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過多醫藥糾紛報道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相互提防不信任,雙方劍拔弩張最終會使醫生的服務質量下降,衛生行業、醫院、患者都受傷,這當然也不是媒體所期望的結果。 二、媒體報道要慎重,準確。特別是公共衛生事件、醫療糾紛等敏感問題要深入了解,慎重報道,避免引起社會的群體性不安。 中國記者:媒體規避報道誤區、改進報道水平離不開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的支持,請您談談衛生部有何相關舉措? 毛群安:概括來說就是積極主動與媒體溝通。 一、密切關注各種媒體的醫療報道,主要辦法就是收集輿情,并及時整理出來。根據輿情的追蹤分析引導下一步媒體報道。中央媒體、都市類媒體、網絡、境外媒體都時刻關注,因為每種媒體都有自己的受眾和影響力,不可小視。一旦發現媒體輿論引導出現偏向,便利用新聞發布會或發布新聞稿的形式,及時公布全面、準確的信息,以免給公眾造成誤導。 二、針對媒體報道需求,建立和完善適應媒體傳播特點的信息發布機制。當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如針對傳染病疫情,國家規定媒體不能擅自隨意發布信息。因此,媒體在報道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一定要慎重,應該及時和衛生部門取得聯系,核實情況,準確報道。對典型事件,衛生行政部門要迅速對媒體做出回應,在事件處理過程中及時發布信息,告訴公眾事實真相。衛生部是人民的衛生部,任務就是要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衛生部希望與媒體加強合作,及時給媒體提供幫助,共同努力把醫療問題報道好。 三、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要求各省級衛生廳、大的醫療機構設立新聞發言人,衛生部掌握著所有名單,一旦發現事情,系統內部便在第一時間進行溝通,形成工作網絡,媒體也可以及時獲得信息。有些醫院常抱怨,媒體一報道醫患關系就站在患者的角度,但記者來采訪一般首先是找到醫院或者醫生,問到底怎么回事,如果醫院的反映卻是經常沉默或相互推委誰也不說,自己放棄了說話的機會。抱怨有什么意義呢,只有及時溝通才能解決問題,抱怨還不如趕快行動起來。 四、針對媒體,加強多方培訓。目前正在加快工作進程,希望通過醫療衛生體系的培訓引導,提高醫務群體與媒體打交道的能力,加大衛生系統對媒體和社會的開放程度。衛生部計劃從明年開始改變過去培訓比較松散的局面,一個省一個省地培訓,以強化培訓效果。另外,定期召開醫療衛生記者培訓班,提高記者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 中國記者:您認為醫療衛生下一階段的報道重點應當是什么? 毛群安:目前正處歲末年初,報道的內容可以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一、回顧今年所倡導的重點工作。對年初提出的重點任務,如社區衛生服務、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建設、傳染病疫情的監測與預報、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城市地區支援農村工作,建立惠民醫院、醫院收費“一單清”等等,盤點總結好的經驗和做法,如推廣情況、效果等。 二、對明年整體工作的籌劃,深化醫療體制改革,重點是傳染病的防治。 總體上對于衛生行業來說,重點是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防治重大疾??;難點是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加強醫療衛生服務,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媒體報道抓住這兩點,就抓住了醫療衛生報道的主要矛盾和重點。
|
| [關閉此頁][打印此頁] |

湘公網安備 43010302001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