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制藥企業研發中心轉移 中國藥企迎來新機會 | 
| 發布日期:2006-11-22 09:47:20 | 
 外企研發轉移的“秘密” 目前,在國際醫藥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研發專利藥已成為企業獲利的必由之路。在跨國藥企的研發競爭如火如荼,需要尋找降低研發成本、迅速發現新化合物的有效途徑之時,中國開始向世界展現出強大的研發資源優勢。 對于跨國藥企來說,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可以享受“物美價廉”的科研人才、某些領域雄厚的科研基礎和豐富獨特的疾病資源。 在中國建立新藥研發中心最明顯的好處是低廉的研發成本。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名譽所長周海鈞研究員認為,中國大量的患者樣本能夠使新藥臨床試驗中的樣本采集非常便捷,并且統計數據完善,從而極大地加速試驗的進程。 “一方面,跨國制藥公司在越來越意識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后,必須對中國的人群進行深入研究,在中國成立研發中心也就越來越有必要;另一方面,跨國制藥公司也看到了這幾年中國的科學家在研究水平上的進步?!眹胰祟惢蚪M南方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國屏指出,中國疾病資源的多樣性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這也是吸引跨國制藥公司的一個重要原因。 國內醫藥行業一位資深專家分析,跨國公司選擇在中國設立研發機構肯定是出于利益驅動,而這種利益未必直接體現在市場上。 “眾所周知,跨國公司對一種新藥的研發投入動輒幾億、十幾億美元,這個成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付給研究人員的報酬;而在中國招募同等水平的科研人員,待遇則要低得多。此外,在前期臨床甚至后期臨床方面,中國的臨床成本也要低很多,總體算下來可以節約一大塊成本費用”。這位專家同時指出,在化學、生物等與制藥行業相關的科研領域,中國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處于前列。 另據記者了解,不少跨國藥企的在華研發中心在篩選新藥來源時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更多關注中藥材和中藥產品。出現這種趨勢的原因在于,中藥已經經過千百年的臨床實驗證明了其療效,這就使得以中藥為研發對象的項目遠比從千萬種化合物中篩選研發的項目失敗率低。目前,一些國際知名的制藥企業,如葛蘭素史克、輝瑞、施貴寶、諾華、羅氏以及諾和諾德等,均投入相當大的資金和人力開發中草藥。 對此,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沈競康指出,過去跨國公司的研發模式是先無目的地進行合成,然后篩選,花費的資金大、耗時長、風險大;現在,研發模式從發現和提取有效成分開始??鐕髽I的這種投入顯然非常劃算。 中國企業的機會 2002年底,世界非處方藥工業協會主席戴維·韋伯博士對中國的新藥研究機構、政府部門和制藥企業進行了廣泛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從23個影響新藥研發的因素,尤其是從政府重視程度、知識產權保護、基礎設施、現有醫藥產業和人才資源這5個決定因素分析,中國是最適合參與全球創新藥品研發的發展中國家。 一位外資研究專家認為,跨國藥企越來越多的研發投資正在將中國從全球的醫藥工廠基地,逐漸轉變為復雜的實驗室服務等價值鏈高端項目的聚集地。這些研發設施將有助于中國成為印度的新興競爭者,而印度長期以來一直被看作是化學工廠及藥物研發最受歡迎的外包目的地。 科技部相關人士樂觀地表示,由于我國藥物動物試驗成本只有發達國家的20%,藥物臨床試驗成本只有發達國家的10%,具有吸引外國企業來華開展藥物后期研發的巨大優勢。因此,中國有望成為國際藥物后期研發中心和藥物制造中心。 2004年7月在中關村注冊的高科技企業康龍化成(北京)新藥技術有限公司,是較早進入醫藥研發行業的公司之一。該公司總裁助理鄭南表示,目前,全球制藥業正處于資源重新整合的階段,生產基地正逐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這為中國成為世界藥品的生產和研發基地提供了外部機會。 鄭南認為,中國的本土醫藥企業要想登上世界舞臺應該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研發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借專利產品的優勢占領全球市場。當然,這條路對于目前規模小、盈利能力弱、研發投入少、缺乏研發經驗的本土企業來說還比較困難。第二條路是“曲線救國”的道路,就是通過努力提高產品質量,首先成為世界藥品的生產基地,在世界藥品產業供應鏈上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并獲取更多的利潤,然后再逐步擴大企業規模,增加新藥研發投入,積累研發經驗,爭取最終生產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由此慢慢地切入制藥業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良性循環中。 “跨國制藥企業加快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既可以為中國本土企業帶來先進的技術和方法,同時也對后者產生了空前的壓力,督促其加快自主研發步伐?!?010年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專職副主任、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張學兵如此表示。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執行會長于明德指出,跨國醫藥企業在中國設立更多研發中心對提高我國醫藥研發水平的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跨國藥企研發中心開展項目研究必然帶來產品和開發技術,從而帶動整個研發鏈上的所有環節,如原始化合物的篩選合成、藥物結構修飾、臨床控制以及病人標本的采集、病理分析、非臨床實驗規范等等。國內企業能夠更多地了解發達國家的藥品研發法規與程序,這不僅有利于完善我國的藥品研發制度,更有利于國內醫藥企業走向國際。其次,跨國藥企研發中心訓練了一批研發人員,而其中絕大部分是華人,這為我國生物醫藥技術向原研藥發展儲備了人才。例如,在諾和諾德的新研發中心,上至總監、下至實驗員都是中國人,其中有相當比例的留學歸國人員。 “跨國制藥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熱潮才剛剛開始。今后幾年,國內外制藥企業對中國科研人才、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 文章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 
| [關閉此頁][打印此頁] | 

 湘公網安備 4301030200133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