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業內應換一個視角看新藥開發模式 | 
| 發布日期:2006-08-30 09:14:03 | 
近幾年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之勢可謂迅雷不及掩耳,被稱為永恒成長的朝陽產業,其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性,愈來愈成為風險投資機構所追逐的目標。當前,伴隨著國際生物醫藥業出現的新變化,以及入世給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必將對這一行業的技術研發與市場變動產生較大的影響,同樣也必然會影響到風險投資機構在這一領域投資模式的調整。 講一個聽來的故事:太平洋上一個小島居民沒有穿鞋的習慣,日本一家制鞋企業派員作市場調查。第一位回來說 “島上沒有穿鞋的習慣 完全沒有市場?!惫九沙龅牡诙徽{查員回來驚呼 “快去吧 島上所有的人都沒有穿鞋!”這個故事說明了:對于一個事物(物體)不同的角度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現在有一種說法:“國外有上千種藥很快過專利保護期,給中國的醫藥研發提供了一個極大的機會,可以仿制了?!钡侨绻蒙厦娴墓适聛碚f,是不是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呢? 一是所謂仿制 就不是原創技術。一個仿制藥品只需3年或更少的時間就可完成,開發所需的時間、成本遠遠低于創新藥物。從這個角度說,仿制藥適合我國技術落后、資金缺乏、人均用藥費用低的國情,同時也使我國的制藥企業能省去巨額的研發費用而獲得更高利潤 我國藥企也愿意在仿制藥的溫床上躺著。但仿制藥沒有高額的研發費用,投資風險低,致使這一高技術、高資金壁壘的產業卻成了低門檻進入的產業。因此,醫藥產業在國內成了低水平的重復。在激烈、無序的市場競爭中,本來是高技術的醫藥產業卻打起了價格戰 高收益成了低收入,這也是中國近幾年醫藥研發公司沒得到很大發展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仿制沒有競爭力,靠仿制別人過日子,不能成為中國醫藥企業或風險投資的相關項目企業生存的途徑。 二是即使仿制成功,做出的藥是要在市場上賣的。外國人的藥也要賣(除非已經沒有市場或生產不經濟),而且人家已經賣了十幾年,早就賺了大錢,有充足的實力和條件通過壓價與我們競爭 中國藥廠是否有能力與人家競爭呢? 另外,國內研發的新藥轉讓價格始終上不去,也表明新藥轉讓風險很大。正是由于醫藥研發新藥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再加上國內仿制藥的現實情況,導致中國的制藥、生物醫藥創投公司沒有實力獨立進行新藥的研發,或者說根本無法進行新藥的研發。由此導致風險投資機構較少在這一領域投資,即使涉及了這方面的投資也只是投資于風險小的項目或基本可上臨床的項目。 大量的仿制藥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缺少具有商業價值的原創性技術或成果。國內新藥研制與發達國家技術創新領先的脫節,提出了一個國內風險投資機構必須考慮的問題:如何對待世界生物新藥的潮流?應該采取何種投資模式?而這些問題恰恰又與生物和醫藥行業的特殊性有相當大的關系。 文章來源:醫藥經濟報  | 
| [關閉此頁][打印此頁] | 

 湘公網安備 43010302001336號